昨天陪父母回宜蘭羅東。好久沒回來。
以前不管是三節、祖父母的生日,或是尋常周末,我們總會回羅東,那時回羅東的路,除了坐火車,就是濱海及北宜兩條公路,走濱海公路要將近三個小時,才能抵達。北宜路程比起濱海公路,要快將近一個小時,但我母親一聽到北宜二字,變開始想暈車,我和我妹狀況稍好,但在北宜公路上,邊吐邊欣賞蘭陽平原的風景,是大家回家路上,都沒少過的經驗。
每次要回家,光是選擇走哪條路,那是一番天人交戰。時間若充裕,父親勉為其難,「好吧!今天走濱海!」但很多時候是,母親備妥塑膠袋,我們三人一上車,巴不得先打昏自己,盡快進入睡眠狀態,期待一覺好眠後,我們已下山,穿梭在蘭陽平原的田野中。其實我更喜歡,坐火車回家,但即便自家不開車,總能在叔叔們之間,找到多出來的共乘車位,擠一下一起回家過節,花錢買車票這種事,真有點浪費。
如今走雪隧往來台北到宜蘭,居然只要一個小時,車況理想的話。坐火車到花蓮,只要兩個小時,台灣,是被誰侵蝕變成這般小啊?從北到南各地的距離都變得好短。多出來的時間又跑哪去了?
在台北出生長大,其實我對羅東一點都不熟,除了知道怎麼從羅東火車站走回阿公家,回到家總有熱騰飯菜等著我們,別說是我,連我父親都沒機會認識羅東夜市到底在賣什麼?或是時下那些羅東必去的景點。周圍的朋友總會問,羅東是你的地盤,有什麼好玩的介紹一下吧?我父親都不知道了,更遑論是我呢?對我們來說,我們只有一條單純的路,就是回家。父親二十歲便上來台北謀生,早年他心繫的是趕快賺錢,老家有好幾口等著吃飯。幾十年下來漸漸習慣台北、老家也跟著時代慢慢變化。但身分證上那個開頭字母"G",注定他是個常想回羅東,對羅東卻很不熟的羅東人。至於我,這個注定身分證的開頭字母也是G的人,我既羞於告訴別人我是宜蘭人,免得別人一問我三不知,但我又偏偏不想別人忽略了我身上留著的,且越來越模糊的宜蘭人印記,怎麼辦?開書店後更少有空回羅東的我,只好微弱地宣稱,我父親是羅東人,以前很常回去,我們家在哪,但現在比較少回去了...
羅東一直在變化,小時後回家,覺得那裏好寬闊,車子可以隨便停,放眼望去,先是綠油油的田,才有房子。後來房與車都越來越多,巷弄越來越小,大家通通擠在一起。
雪隧開通後,變化更大。本來很普通的麵包店,突然變成名產店,沒聽過的小吃,突然要排隊,夜市變得讓人不敢恭維,其實你若真的愛逛夜市,仔細觀察,羅東夜市的攤商變化很快,賣的東西大同小異,但老闆換來換去,是否真的必去必吃?那不去夜市還能去哪呢?說真的,我也不知道。我想的是,城市的發展不一定都非要這麼依賴觀光產業吧?就算宜蘭要發展觀光,以羅東曾是伐木業重要轉運站,一直是人來車往,好不熱鬧,他不就正恰如其分地扮演好交通轉運的角色就好,至於去宜蘭玩就一定要到羅東夜市,這樣行程真的可以省了。
這次回家,我和父母三人,一人一台腳踏車,清晨有睡飽又不是太飽的七點,從羅東運動公園出發,沿著堤防自行車道騎車,繼續沿著安農溪,是一整條規畫很完整的自行車道,氣候宜人,沿途風景有時溪流,有時綠野,有白鷺鷥也有野鴨,還有護巢心切有點凶悍的烏鴉,就是沒有急著刷存在感的觀光客。遠方是帶著雲霧的中央山脈(?),雖然沿岸也有不少突兀的豪華農舍,但真的沒法再要求太多了,這麼寧靜的河岸自行車道,只有極少數懂得生活的旅人,或說懂得旅行的當地人,才知道如何在連假這麼享受旅行,享受生活吧!
台灣是變短了,多出來的時間,是應該用來享受旅行,還是用來排隊,其實一直是可以有所選擇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