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3日

關於阿富汗的遊記 (上)



阿富汗(Afghanistanthe Land of Afghans,阿富汗人之地) 地處中南亞,是個內陸國家,曾是古絲路南段必經之地。多高山乾漠,民風強悍,自古一直受不同文化衝擊,戰事不斷。雖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外力統治過,但最終都是阿富汗把外力同化。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 (Alexander the Great ),打敗波斯王Darius III 後,西元前三三零年佔領阿富汗。以後留下來的希臘人,馬其頓人,居住在東北部Hindu Kush 山區的Nuristan (The Land of Light,信阿拉之地),這些南歐人的後裔,成了阿富汗今日的Nuristani 少數民族 。西元一二一九年,成吉思汗蒙古大軍,征服阿富汗,四處屠城,但他留下來的蒙古後裔,聚居在阿富汗中部的Hazarajat,變成了阿富汗Hazara少數民族。塔利班(Taliban) 當權期間,因其蒙古緣,Hazara曾慘遭迫害。
阿富汗開始信回教,始於第四世紀,現僅有少數人口不信回教。種族以Pashtun (42%)Tajik (27%) 為主。十九世紀末期,大英帝國和俄沙皇帝國以阿富汗為重點,大玩地緣政治遊戲,史稱 ” The Great Game ”,連西藏都遭池魚之殃,在一九零三年到一九零四年被英軍侵犯。一九一九年,阿富汗軍打敗英國入侵部隊,得保獨立。一九七八年,蘇聯干涉阿富汗內戰,大舉入侵阿富汗,一九八九年俄軍鎩羽撤軍,種下了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的近因。二零零一年,繼美國九一一事件後,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入侵阿富汗,鏟除塔利班政權及阿爾卡阿依達 (Al Qaeda) 恐怖組織,預定二零一四年年底大致撤兵完畢。阿富汗未來發展,仍有許多變數。
自二零零八年起,中國大陸在阿富汗投資開發銅礦,天然氣,及其他礦產資源,因種種原因,進展的並不是很順利。

(遊記介紹人注﹕阿富汗種族複雜,再加上社會結構以散居各地的村落為主,所以語言眾多,其英文翻譯一向就不一致。再加上這四本遊記有五十多年差距,同地異名,一物數辭的現象很多。阿富汗文中文翻譯更是不統一。為遊記介紹方便,所有阿富汗文的英文翻譯,都以BBC 英語為準。若有不同,請多包涵。)


第一本﹕ 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
出版﹕Lonely Planet, 1998,  255 ,  Paperback Edition
國內有其翻譯版﹕走過興都庫什山 李永平譯 (1998,馬克孛羅出版社)


作者介紹﹕George Eric Newby
英國遊記作家。一九一九年生于英國倫敦,二零零六年去世。曾就讀倫敦St. Paul’s School,十六歲離開學校。一九三八年,十九歲時,在最後一班從澳洲到歐洲,穿越南美南端合恩角(Cape Horn ) 的四桅運榖糧帆船上,做學徒水手,其經歷記載在他的 The Last Grain Race” (1956) 一書裏 (國內有它的翻譯版。) 二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海軍,獲Military Cross 勛章。戰後,他曾在婦女時裝業做了兩年事。一九五六年夏天,去Hindu KushNuristanMir Samir (19,980呎高),寫了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” (1958)。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三年,他在英國觀察人報(The Observer) 做旅遊編輯。他遊歷世界,是全球有名的英籍旅遊作家之一。二零零一年獲得英國旅遊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。他的作品目錄,可在Wikipedia: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Eric_Newby 找到。








遊記介紹 本文﹕

也許是在時裝公司做了兩年銷售員,拍空心買家馬屁太多,賣批量婦女時裝太累,讓他狠下心;也許是打從年輕時就愛冒險,Eric Newby在一九五六年夏天,和英國外交官,Hugh Carless,出發去阿富汗Nuristan,要爬將近兩萬呎高的Mir Samir。兩人既沒有爬山經驗,又沒有爬山裝備,但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,就上了路。

“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” 記錄他們這個旅程的艱苦經歷。像Eric Newby其他的作品一樣,整本書他用謙虛含蓄的文筆,幽默成章。他把馬夫,廚子,嚮導的小動作,沿途的辛苦,碰到的骯髒旅館,臭蟲床褥,致病飲水,及必然的午夜拉肚子,都描寫得生動好笑。行程巨細不遺,有點雞婆,插科打渾,但也觀察入微。Newby Carless的對話,滑稽有趣,常會引讀者發笑。對當地的風景,居民的生活,居民對外人的友善敵意,更有詳細的描述。

Newby CarlessKabul出發,沿Nuristan西邊Panjshir河谷往上走,開始汽車,到Jangalak 換成馬隊步行,強登Mir Samir兩次,因經驗及裝備不足,沒成功,但他們的英國式勇氣及倔強是沒話說的。東行過Chamar山口,南下進入Nuristan。沿著Chamar 河谷,Pushal 河谷,穿越Nuristan,自Mundul轉北,沿Linar河谷,經Arayu 山口,回到Panjshir河谷,往下回到Kabul

沿路村民多半對他們一行很好奇,但保持距離,不很友善,並時有路匪的傳聞。

Nuristan古稱Kafiristan (Land of Kifirs, 異教徒之地),十九世紀末之前,不信回教,拜自然萬物。居民有白膚綠眼或藍眼的,婦女也多不遮臉。經濟以種榖糧水果,畜牧,為主。

英國探險旅遊家會迷上NuristanRudyard Kipling的短篇小說 ”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” (1888) 是始作俑者。故事講兩個英國混混,歷經千山萬水,跑到

Nuristan,騙吃騙喝,陰謀篡位,當成國王,後來被看穿,一個被摔死,一個被處吊刑,變神經病,帶著還戴王冠的朋友首級,逃出Nuristan的故事。

“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”   非常有趣,文章輕快易讀,加上地圖和照片,記載幾十年前,戰亂前的阿富汗,值得閱讀。




第二本﹕ Among the Mountains

出版﹕Flamingo, 2000,  165 ,  Paperback Edition
(國內有翻譯版﹕在群山之間,余淑娟譯 (2002,馬克孛羅出版社)
 


作者介紹﹕Wilfred Patrick Thesiger 
英國探險家,旅遊作家。一九一零年生於衣索比亞,二零零三年去世,終身未婚。系出英國外交官世家,父親是衣索比亞王朝的英國大臣。就讀伊頓學院及牛津大學,主修歷史。參加拳擊校隊,畢業那年,是拳擊校隊隊長。
大學畢業後,在東北非探險,二戰期間,在北非及中東敘利亞服役,屢建戰功。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八年,兩次騎駱駝穿越阿拉伯沙漠,是外國人的第一個。一九五零年以後,阿拉伯半島對外封閉,他在一九五一年搬到南伊拉克沼澤區,並不時旅遊中亞,南亞,和東非。他有兩本經典名著﹕”Arabian Sands” (1959)   ”Marsh Arabs” (1964)。前者記錄阿拉伯半島Bedouin 阿拉伯人的生活情況,後者記錄伊拉克南方沼澤Madan阿拉伯人的生活情況。(國內有這兩本遊記的翻譯版。)
Wilfred Thesiger 師承英國十九世紀探險家的傳統,一輩子探險旅遊,是大英帝國時代的最後一個大探險家。身家富裕,但痛恨現代世界,熱愛原始生活。他七十歲時,終於不再旅遊探險,在Maralal,Kenya,建了個鐵皮小屋,沒水沒電,與一家Samburu族原住民合住,定居退休。直到快九十歲才搬回英國。
他的作品目錄,可在Wikipedia: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Wilfred_Thesiger 找到。

遊記介紹 本文﹕

“Among the Mountains” 記錄Wilfred ThesigerKurdistan (1950-1951,伊拉克) Chitral (1952,現巴基斯坦) Hunza (1953,現巴基斯坦) Hazarajat (1954,阿富汗) Nuristan (1956 1965,阿富汗)Ladakh (1983,印度) 的所見所聞。在這裏,只介紹他的Hazarajat 和兩次Nuristan遊記。

“Among the Mountains” 最珍貴的地方,是書中收錄Wilfred Thesiger沿途照的黑白相片,有人物,風景,牲畜,村莊,建築,果園,給讀者深刻的印象。英國牛津大學
Pitt Rivers Museum , http://www.prm.ox.ac.uk/thesiger.html,現收藏Wilfred Thesiger旅遊黑白底片三萬八千張,相片七十一本。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在http://www.memoryprints.com/collection/3946/photography/sir-wilfred-thesiger/page/1/view/12 網站欣賞他的照片。

“Among the Mountains” 是根據Wilfred Thesiger在旅途上寫的日記編寫的,每天旅遊的細節,例如山脈峽谷,山口溪流,植被動物,村莊居民,都有記載,讀者身歷他們翻山越雪,迷路找路,村民互動,打尖休息,飲水煮食,突發意外。可惜文飾不多,有骨缺肉。不過,Wilfred Thesiger的著名文筆可在”Arabian Sands” ”Marsh Arabs” 裏見識得到。

Wilfred Thesiger之前Hazarajat地方鮮有外人去過。他發現”Gazetteer of Afghanistan”(1882)有關Hazarajat的記載,有很多地方記載不對,甚至誤導的,在這遊記裏他一一更正。以務農為主,改信回教的Hazara人的確是蒙古人的後裔,居住在泥土屋裏。但蒙古包的建築方式,還可以看到,因為就地取材,已改用草席樹枝泥土了。男女老幼都參與農作畜牧,工作辛苦,但不赤貧。對Wilfred Thesiger一行,很多村子,都不遵照回教禮儀,讓他們打尖休息過夜,招待他們茶食,反而想盡辦法趕他們走。婦女不躲避外人,但也沒像Gazetteer上說的亂來。

看完Wilfred Thesiger前後兩次Nuristan的遊記,讓人好奇﹕現代探險都那麼辛苦,十四世紀的Tamerlane帶領蒙古大軍,穿越NuristanKokcha 河谷,南征印度,他是怎麼做到的? Nuristan多高山深谷,以寒帶森林為主,村民時有白膚藍眼的,務農畜牧,比Hazara人過得好一點。但在這裏,Wilfred Thesiger一行偶爾會碰到回教師威脅,也曾遇到土匪想打劫。

阿富汗各族,民風尚武。隨著時代不同,武器不同。但成年男人擁有槍枝的習慣,未曾改變。下面左邊是五十多年前,Wilfred ThesigerPashtun族人照片,手持的是英式Martini步槍。右邊是現代的照片,放在面前的是AK-47。(photo from http://www.memoryprints.com/collection/3946/photography/sir-wilfred-thesiger/page/1/view/12)


 

















遊記介紹人﹕ 申健群
化工業人,旅居美國加州,近年常回淡水新居暫住。

譯有﹕
未來的世界    (一九七二年十月初版)
烽火情   (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初版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