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16日

【想說馬祖】 之三


戰時的封鎖,如今看來對馬祖來說倒是好事。尤其是莒光及東引兩個小島。再加上交通不利因素,讓此地觀光發展比其他外島慢得多,因為慢一步,也許有更多前車之鑑,對觀光產業的規劃有更多元的想法,台灣這幾年高度開發經營觀光,其中經歷失敗或成功的例子太多,對莒光及東引這兩塊最後瑰寶,他們的未來,我的心情是擔心多過於初探寶地的驚喜。

之前7-11進駐蘭嶼,宛如城市開發怪手對純樸部落,行最後的攻城掠地,引起廣泛討論。東莒直到今天都沒有7-11,也許在多數人心中,東莒屬無人島?聽當地人說,經年長住在東莒島上的居民大約只有十幾戶,大部分人在台灣都另有房子,冬天住台灣,夏天回到東莒做觀光客生意。這些東莒人是哪來的呢?早年的東莒當然不是這樣的,早年的東莒如同馬祖諸島一樣,是個靠漁獲就足以自足的島嶼,最大的兩個村落-福正村及大埔村,都各有百戶人家,最具經濟價值的黃魚,聽民宿老板說,站在海面上肉眼即可見!但,當然,好景不常,經過大家毫無節制的捕捉,漁獲量漸減至無,最後待在東莒再也無以維生,居民漸漸移民至台灣,徒留祖厝看守這片海。

如今的大埔村再也沒半個人居住,祖厝漸漸凋零傾塌。在連江縣政府積極推動觀光的努力下,整個大埔村以保存聚落文化園區的方式發展,這幾年大張旗鼓的逐一整修,獲取不少觀光客的青睞。可以想見將來這裏會有民宿、會有咖啡店。目前有一文化工作室「大埔客廳」進駐,去時不巧正逢休息時間,無緣參觀,聽說也提供以工換宿機會。整個大埔聚落,我最喜歡的,位於聚落下方偏區,獨自守著聚落海港的白馬尊王廟 ,看著大埔港興起又沒落,屋厝漸老,唯獨廟宇,在馬祖不論大小廟宇,總是像剛換新裝似,再怎麼縮衣,也不能讓看顧這塊土地的神明寒酸了啊!我延著漁路古道往下,此時正中午太陽正熾,迎面而來一漁人,挑著扁擔,扁擔兩邊看起來,各有幾尾鮮魚,沈甸甸地。想是今日收穫已足,準備收工回家。我向他招呼並問,是黃魚嗎?他笑著說不是,現在沒黃魚囉!來回招呼之間,如同過往聚落村民般,真有恍如隔世的錯覺,卻又再真實不過。沿著他來時路繼續往下走,原來正是個小港灣,就是昔日的大埔港,港口並不大,很難想像他曾身為東莒的第二大港,是東莒避冬的重要港口,昔日該是如何熱絡?沿岸巨石層疊,稜角分明,向右邊上瞧,發現一組巨岩自然堆疊,是大自然的切工,卻極狀似朱銘的雕刻作品。正中午的烈日把海馴服得波濤不驚,緩緩地極有韻律的一波波拍打著岸邊。「類朱銘」雕刻石以「大」字立於天地間,迎向無際的海平面,巨石、藍天、綠海都同時靜止在這個無人的小港灣。

如今的東莒,漁村沒了,但也許是神民的眷顧,遺留下的漁村聚落,居然成了觀光賣點,縣政府積極補助老屋裝修,鼓勵當地人回家經營觀光,聚落得以文化園區方式保存,可見東莒的人文觀光資源,那不像城市的老屋,孤伶得只剩一棟。只是整修後的房子若只能經營商業空間,那麼對觀光產業的想像真的太小。日本瀨戶內海島嶼發展出的藝術季是不是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?如今東莒年年舉辦的是花蛤節,花蛤是東莒三寶之一,每天ㄧ退潮,沿著海邊挖即有。以往至今,家家戶戶都是如此為自家加菜的。如今加入觀光團,ㄧ百個人挖還有,如果上千人次挖呢?想到黃魚之鑑也不過就二十年前吧!

太多人恭頌ㄧ間店或ㄧ個地方,最後就會演變成災難,尤其若當地並未準備好以什麼姿態接納人潮。我不得不如此悲觀!那麼我又何必介紹呢?寫下一點見聞,一方面希望有志發展台灣觀光之士,又或許是想回鄉發展觀光,東莒是一塊凈主,值得花點心思,多想ㄧ點,也想遠一點,東莒的觀光資源絕對不僅僅只是去馬祖旅遊,"順便"去的ㄧ個景點。那應是ㄧ個值得特地去、具有漁村文化聚落、需要好好待上幾天的特色島嶼。當然,還要順便賣個關子,大埔聚落也不算是馬祖行最值得推薦的景點。說太多真的不好,秘境留待旅人們自行探訪才有驚喜,我有信心,馬祖會是個讓人處處有驚喜的地方。

PS.對東莒以工換宿有興趣,可關注 好多樣文化 Cultrual Diversity Studio臉書

沒有留言: